滑动查看 ↓
这家县医院里的“金属导丝”,一年间救了上百人
从广西的布兵小学到深圳的黄贝岭城中村,从青海的阿什努乡到北京的寸草春晖养老院,从杭州的留下街道到上海自贸区……那些我们一直牵挂、惦念的人,他们的2021年过得怎么样,对2022年又有什么新愿望、新期待?
总台央广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《你好,2022》,今天播出第七篇《我是香港人,更是大湾区人》。
深圳罗湖区黄贝街道的黄贝岭村,是罗湖区乃至深圳较为古老的村庄之一,有着几百年的历史。这座位于深南大道最东头的城中村,距离连接香港和深圳的文锦渡口岸,步行只有10分钟的距离。
罗湖是深圳的老城区,这里可以算得上是深圳特区发展的起点。今年是我们第九个年头走进这个深处闹市区的城中村,感受它的活力和变化。
从旧村改造到城市更新,从脏乱差的“握手楼”再到焕然一新的公共空间,这九年,黄贝岭的蝶变,进入加速度。更让人感受到温暖的是很多曾落脚黄贝岭的异乡人,在一系列的政策红利下,通过奋斗落户深圳,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。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,“来了就是深圳人” ,在他们身上真切地成为现实。
乘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东风,黄贝岭又将如何扬帆起航?一起寻找答案。
从两地跑到定居黄贝岭
像阿达一样的港籍青年的生活发生了变化
阿达告诉记者,“我的孩子是在香港出生的,当时小朋友在香港读书,我是在深圳工作,不加班就去香港,加班就在深圳住,偶尔要过去那边照顾一下他们,就两边跑。”
2019年,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,包括教育、就业、办证等一系列政策红利普惠到香港青年。随着黄贝岭村旧村改造项目“深业东岭”的完成,享受到改造红利的阿达一家,在黄贝岭也有了更宽敞的居住空间。
2020年,他把妻儿从香港接回深圳,一家定居在黄贝岭。阿达说:“大湾区规划出来之后,从人才引进到一些配套服务,就业居住,甚至是小朋友读书方面,都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。我在香港的同学和以前的同事,很多都回到内地发展,在深圳或者其他一线城市的比较多。”
2020年,随着“深业东岭”幼儿园的建成招生,黄贝岭村有了第一所公立幼儿园。
2021年,九年一贯制翠园实验学校在黄贝岭建成投入使用,这对黄贝岭片区的教育资源更是一次较大提升。阿达说,目前,他的孩子就在“深业东岭”幼儿园念书。
按照相关政策,阿达的子女也可以正常在翠园实验学校念书,这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,更安心在深圳发展事业。如今,他把生活重心全部放在了深圳,妻儿随他定居深圳后,他的父母也可以更好地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。
在内地也可享受同等化的公共服务
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,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原点,黄贝岭所在的罗湖区,与香港山水相连、人文相亲,同时坐拥罗湖、文锦渡和莲塘三个口岸,是全球客流量最大的陆路口岸群,罗湖一直是港人到深圳生活就业的首选。
文锦渡口岸,是连接香港与深圳的口岸。处于深圳市深南大道最东头的黄贝岭,步行到文锦渡口岸只要10分钟的路程,这也吸引了不少港籍青年选择在黄贝岭购房或者租房居住。
初步统计,近600名香港籍居民长期居住在黄贝岭社区。
2020年7月,黄贝岭社区港人服务中心挂牌成立,地点就设在黄贝岭股份公司的二楼,这是罗湖区首批“港人服务中心”之一。目前,黄贝岭村有公共服务窗口——港人服务中心,也有民间自发成立的同乡会等多层次的服务平台。
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岭社区党委书记杨海鹏说,借助宗亲纽带,黄贝岭社区已搭建起了多形式、常态化、全覆盖地联系港澳居民、海外侨胞的服务平台。
杨海鹏说,黄贝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有港人服务窗口,居住在这里的香港籍居民,在黄贝岭就可以享受到针对港人需求的公共服务。“在这边有黄贝岭村民,也有在这里买房或者租房的香港籍居民。党群服务中心建有港人服务专窗,包括他们生儿育女、就业、办证等公共服务,这里都有。”
黄贝岭的2021年,记者看到的最大变化,一是城中村综合整治的完成,以往“握手楼”污水横流、火灾频发、治安混乱、线路满天飞等脏乱差的居住环境有了彻底改变。通过2021年的城中村综合整治,黄贝岭已变身为基础设施完善、环境整洁优美的宜居社区,成为罗湖区13个先行示范社区之一;
二是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翠园实验学校的建成招生,现代化的教学楼,高标准的橡胶跑道,高品质教育资源的配套,无疑给黄贝岭片区的物业增值不少,更重要的是,居住在黄贝岭的异乡人子女也有机会进入这所学校读书。
融入深圳,也许是落脚黄贝岭的异乡人想的最多的。
而对于阿达这样的香港籍青年,也在思考要以怎样的方式,更好地融入深圳,建设黄贝岭。在他看来,黄贝岭的核心优势是物业,探索物业空间入股模式,吸引科创型或者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,尤其是吸引更多香港籍青年在这里投资创业,或许可以改变黄贝岭单一的产业形态。
阿达说:“这样可以刺激到他们的归属感,事业安顿下来,在这边的生活也会比较稳定,对人才的输入是很有效的。”
罗湖区黄贝街道党工委副书记丘宇辉也表示,黄贝岭地理位置特殊,交通便利,有条件在深港融合过程中,通过体制机制创新,成为香港青年创新创业的新舞台,“要有新的产业支撑,有产业带动,可以建设香港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,吸引香港的青年过来创业,或者带动本地的青年创业,这个方向是可以大力推进的。”
往期回顾
滑动查看 ↓
你好,2022↓↓↓